“我叫刘诗利,家住河南濮阳,农忙时在家种地,不忙的时候,进城打工赚点钱。前些天收完麦子,我就到了北京,在马驹桥附近找活儿干。早上5点多,活儿多一些,7点以后,就不好找了。绑钢筋、打混凝土、砌墙、打地面,这些活儿我都干。没活儿或者下了工,我就到西单的北京图书大厦看看书。每次翻开书,都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一次待上七八个小时,感觉不赖!”(据《人民日报》7月11日报道)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58岁的农民工刘诗利因坚持读书而走红网络,更因其质朴文字登上《人民日报》引发广泛共鸣。这位来自河南濮阳的农民,农忙时种地,农闲时打工,却在繁重劳动之余保持着对阅读的纯粹热爱。他的故事之所以直抵人心,不仅在于其身份与行为的反差,更在于触及了当代社会对精神家园的集体渴求。
刘诗利的“走红”,首先因为其形象、身份、职业与阅读行为的强烈反差。当拥有黝黑皮肤、粗糙双手的刘诗利表示“每次翻开书,都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时,这种错位和反差打破了社会对职业与文化阅读的惯性认知。他在文章中回忆小学老师的话:“‘深水养大鱼’。写文章就像养鱼,要多读书。”这段朴实的叙述揭示了一个常被忽视的真理——对知识的渴望与职业无关,与读书关联,是人性最本真的追求。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刘诗利重新定义了劳动与知识的关系。在效率至上的现代社会,体力劳动者常被简化为生产工具,精神需求被忽视。而刘诗利二十余年不变的阅读习惯,展示了劳动者对知识的纯粹热爱。他写道:“读书不光能获取信息,还能休息放松、让人心情好嘞!”对这位每天早上5点找零工、常常干到晚上9点的建筑工人而言,阅读成为超越现实局限的“精神飞翔”。
知识对劳动者的赋能价值在刘诗利的故事中得到生动体现。“像电焊、砌墙,工友们都可以查书查视频,读书提高了水平,才能把事情做好。”刘诗利的文字告诉人们,知识在这里不是抽象理论,而是提高劳动效率的实用工具。更可贵的是他对网友物质帮助的婉拒:“谁的钱不是辛苦钱?我能养活自己和家人,这就足够了。”这句话则彰显了劳动者通过知识获得的精神尊严。
爱读书的“工地大叔”刘诗利的动人之处,还在于他在平凡生活中对阅读的持久坚守与传承。从2005年第一次寻访北京图书大厦,到如今成为西单图书大厦常客,他的阅读史是一部普通人的精神成长史。这种坚持来自深厚的个人成长历史:父亲买的两本书至今记忆犹新;初中毕业后担任代课教师时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名字中的“诗”字源自祖训“诗书训子”……他讲述的细节体现出在物质匮乏环境中“耕读传家”的精神火种如何得以保存。
在流量至上的时代,刘诗利对“走红”时刻保持清醒。他说:“大家关注这个事,说明对读书和知识很重视,都希望通过读书提升自己。”这种将个人经历升华为社会观察的能力,正是长期阅读赋予他的思想深度。当前,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不足5本,与一位初中学历农民工的阅读坚持形成强烈反差,令人深思。
刘诗利“走红”之所以打动人心,归根结底还在于他在泥土与书页间找到了诗意平衡。他既不像某些知识分子空谈文化,也不像部分劳动者无暇精神追求,而是将劳动与阅读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
当他写下“读书,把自己弄得好一点”的文字时,这句朴实的话语也成为许多人对时代精神困境的最好回应——阅读不是社会地位的装饰品,而是让平凡生命“好一点”的日常行为。这种低调而坚韧的文化态度,正是人们在人生路上抛弃浮躁、砥砺前行所需要的精神动力和价值追求。(刘萍)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相关文章:
工伤预防科普知识—如何预防建筑行业“五大事故伤害”?07-16
工作超8小时闭眼3分钟遭开除 法院判了07-12
建安区法学会举办“百名法学家 百场报告会”专题宣讲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锻造新时代政法铁军07-03
灞桥公安开展禁毒宣传活动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