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山海接力情系世界屋脊,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西藏工作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法,选派一批又一批医务人员进藏工作。
栽下“健康树”,收获“团结果”。2015年,中央组织部组织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开启医疗卫生援藏新篇章。西藏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跨越几十年”的背后,是真情付出、守望相助——援藏医务人员克服高原反应,甚至吸着氧气上手术台,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与本地医生结对子,形成“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的亲密关系;带动本地医生医疗技术日益精进,打造了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构筑起坚实的“健康堡垒”。全国对口支援省份的203家医院选派2000余名专家援藏,诸多援藏医生被当地居民夸赞为“好门巴”(藏语意为“好医生”)。“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盛开在雪域高原,但雪域高原的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全力以赴守护!”一名援藏医生在日记中写道。


团结就是力量
西藏地广人稀、山高路远,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3个人。“西藏医疗缺什么、当地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援助什么!”这个承诺背后,是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多年来全心全意的付出。“缺氧不缺协和精神,低压不低协和标准”,北京协和医院“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发扬这一作风,在当地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让各族群众感受到了医疗惠民的温暖,也培养出许多雪域高原上的“好门巴”。2024年,该医疗队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2015年,接到援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任务后,北京协和医院在总结过往60余年援藏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出了“建好北京协和医院大西院”的号召。实践过程中,医疗队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于心,精准帮扶的思路逐渐清晰:援藏队员与受援医院相关科室形成“小组团”,提升科室水平;每位队员作为桥梁和纽带,连接双方科室及医院形成“中组团”;援藏医院与当地政府形成“大组团”,撬动制度改革,提升援助实效。
“离开时不一定开花结果,但埋下的种子已经扎根发芽。”北京协和医院“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相互鼓励着。从西藏首个手术麻醉恢复室投入使用到全世界海拔最高、符合国际标准的医学实验室高效运转,从“西藏—北京”远程病理会诊“绿色通道”成功搭建到诸多高难度手术顺利开展,这支队伍在雪域高原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
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孙树学深知,用心用情用力才能办好民生实事。2019年,孙树学开启援藏工作,先后担任拉萨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院长。在西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孙树学主导在医院推行经济困难群众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模式。
孙树学了解到,因为交通和语言问题,很多牧区群众主动就医积极性不高。于是,他带领医疗队走出医院,深入基层开展健康扶贫。他利用节假日时间,40余次组织北京医疗专家500余人次赴拉萨、林芝、阿里等地市的牧区、学校、军营送医送药。同时,通过宣传健康理念,引导有医疗需求的群众走出牧区、来到医院。
在高海拔地区,骨关节病、白内障等疾病影响着群众的身心健康和劳动能力。孙树学带领北京医疗队主动作为,对接北京专家资源和公益基金,开展“爱膝行”“大骨节病救治”“光明行”等专项活动,组织北京专家到拉萨市人民医院为经济困难群众开展手术;为患者争取各类专项资金,避免群众因病返贫,助力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用付出谱写情谊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喜庆时刻,北京援藏医疗队向雪域高原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北京援藏高原病免费筛查及救治项目累计为21653名群众送去健康希望,让340余名患者得到免费医治,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京藏情谊之歌。
北京援藏指挥部与拉萨市卫生健康委携手,建立了立体化救治模式。通过明确实施主体、优化救治方式、细化工作计划、规范费用承担等举措,实现精准筛查、精准救治、精准帮扶。特别是“医保﹢援藏资金”的双重保障机制,为群众减轻了就医负担。
四川与西藏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通。“新医院正式开诊了,以后不用翻雪山跑到成都找专家看病了。”位于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医院(西藏自治区医院)开诊后,一名长期被消化道疾病困扰的西藏患者激动地说。
这座矗立在雪域高原、外形似格桑花的现代化医院,既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见证,也凝结着华西医院援藏医疗团队接续奋斗的心血,彰显了西藏与四川之间的深厚情谊。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架起了一座座“健康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帮助昌都市人民医院建成远程会诊医学中心,助昌都实现与重庆等地大医院就疑难病例进行多学科会诊,也建立起实时远程会诊网络,连接起昌都多家县、乡、村级医疗卫生机构。
福建省泉州市“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助力昌都市洛隆县人民医院创建西藏自治区大骨节病救治中心,近3年来牵头完成大骨节病手术近500例;创建昌都市洛隆县区域眼科中心,诊疗范围覆盖洛隆县及周边7个县,吸引了大量患者前来就诊。
从精湛技术造福百姓到远程会诊科技赋能,从大骨节病、先心病、白内障专项救治到日常健康筛查与科普,在援藏医疗队的深耕下,健康福祉润泽了西藏各族群众。
关键时站得出
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也在一次次医疗应急任务中具象化。每到关键时刻,援藏医生总能挺身而出。今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全力开展人员搜救,全力救治受伤人员。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迅速响应,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专家紧急行动、奔赴灾区,全力支援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抗震救灾工作。
日喀则市平均海拔超过3800米,余震不断,给救治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地震当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医院的3名专家主动请缨,跟随移动CT车,与华西医院本部派出的6名专家于当晚分别抵达定日县人民医院和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执行地震伤员救治任务。
“要让每一名伤员都得到有效救治。”医务人员一边吸氧一边讨论伤员病情。一名多发骨折的82岁老人经过接力救治脱离生命危险;一名因胸廓受压继发缺血缺氧性脑水肿的5岁孩子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通过“空中生命通道”转运至成都救治……“跨越千山万水、战胜艰难险阻”,这是医疗援藏这幅壮美画卷中最浓烈的底色。
援藏医生舍小家为大家,克服各种困难,把自己的宝贵经验和先进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西藏的医务人员,用辛勤汗水和无私付出赢得了雪域高原各族群众的由衷爱戴。
让医疗资源跨越地域限制,让先进技术扎根雪域高原,让各族群众在病痛救治中感受到温暖与希望,这不仅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医疗水平进步,更带来了生生不息的团结力量。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中,身着节日盛装的各族群众挥舞着红旗,从四面八方会聚到布达拉宫广场上——历史节点、欢庆时刻,开启的也是新的篇章。

文:健康报记者 孙韧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相关文章:
罗山县东铺镇:易俗润民心 新风拂万家09-01
栽下“健康树” 收获“团结果”09-01
山水与大漠对话 巴渝与西夏共鸣!四地文旅专场推介会在银川启幕08-31
以笔为旗!抗战烽火中的“大报”传奇08-29
驻马店正骨医院优质服务获患者手写感谢信08-15
滕州市康复医院军休医养中心开展致敬军人专项优惠活动08-14
今宛快评|让文明新风浸润民心08-13
青海省首批退役军人优待医院正式签约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