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文章网 网站地图

《平遥话》首发:文学是方言最好的“保鲜剂”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7 19:49:00    

近日,长篇小说《平遥话》新书首发式在北京图书大厦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山西三晋报刊集团原董事长赵学文等出席活动。

活动现场,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通过书面致辞的方式指出,《平遥话》通过主人公刘元的命运浮沉,以小见大,勾勒出平遥古城的社会变迁、商道兴衰和人文风情。小说以平遥方言为叙事经纬,将一个小商人的命运嵌入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在方言土语的韵律中,折射出个体生命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整体上看,《平遥话》是一部需要“读进去”的作品,初看是刘元的个人史,再看是平遥的地方史,细看是中国人的生存史。

阎晶明详细评价了《平遥话》的多重文学价值,指出该书是文化小说、家族小说与方言体小说的融合体:作为文化小说,延续了文化寻根传统,但不同于外来者视角,作者生于斯长于斯,书写更具身份真实感;作为家族小说,它跨越百年,以轻喜剧笔调缓解悲剧命运的沉重,体现出举重若轻的叙事智慧;作为方言体小说,具有突出的地方代表性,对方言的使用兼具学术严谨与文学美感。

张亚丽认为,《平遥话》对平遥方言的巧妙运用以及对普通人物命运的细腻刻画,彰显出作者对故乡的深情与对历史的敬畏。这部小说的叙事野心,在于用一个晋商小人物的命运轨迹,编织起中国现代史的微观图谱。小说中的语言质朴而不失韵味,情节紧凑而富有张力,人物形象鲜明而立体,“这本书不仅是对平遥方言的深入挖掘和整理,更是对平遥文化的深情致敬和传承。”而在赵学文看来,《平遥话》最大的特点是书写乡愁,方言是这部小说的灵魂所在。作品通过描述平遥的民俗、建筑和家族故事等细节,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小说不仅记录了个人记忆,也成为与读者共享的文化载体,体现了乡愁的普遍性和文学价值。

谈及创作初衷,刘伟波说,这部小说的创作初衷,源于对故乡文化的热爱与思索,自己想通过刘元这一人物形象,把平遥人的精神世界和历史变迁表现出来。他也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平遥的文化底蕴和晋商精神,也让方言这一传统语言形式在文学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刘伟波坦言,小说中很多情节和人物都源于自己对家乡的真实记忆和深入走访,正是这些鲜活的素材,赋予了作品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情感温度。

以下内容节选自《平遥话》,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平遥话》

作者:刘伟波

版本:作家出版社

2025年6月

平遥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尧的时代

平遥城的历史,很久远。

最早,可以追溯到尧的时代。

那时候,还没有城,只是一个地方。乡间传说,本是属于陶唐氏的地盘。尧率兵灭陶唐于此,故起名平陶,以志纪念。更有传说,陶唐就是尧。《孔子家语·五帝德》载,宰我问帝尧。子曰:“高辛氏之子,曰陶唐。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都是上古传言,真伪难辨。但平遥,本为平陶,大约是没错的。陶也念遥,是个多音字。一说,古人认字的不多,口口相传,以讹传讹,渐渐地把平陶叫成平遥。另有一说,颇有根据,北魏年间,因避太武帝拓跋焘名讳,改平陶县为平遥县。所避者,音同而已。是奉旨改名,还是下面主动逢迎,无从知晓。

陶被平掉以后,就到了舜的时代。

《白银帝国》(2009)剧照。

《尚书》云:“德自舜明。”《史记·五帝本纪》也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虞帝就是舜。圣人垂拱,德治天下。平陶的兵卒就地解散,纷纷娶妻生子,落地生根。垂手而治的太平盛世,不怎么需要为生计奔波。想来,遣散的兵士们都身强体健,连年征战有不少的封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会有多少太繁巨的劳作。于是,平遥的先民,格外地在女人身上下功夫。乡谚说,有雀儿的地方,就会有平遥人。很自豪地表达了对先祖传宗接代能力的赞叹。雀,念qiao,三声。

最早建城的年代,杳不可考。但很早的时候,就有先人在此生活、繁衍,应该是真的。西周宣王时期,名宦尹吉甫在此地增城筑台、抵御猃狁之事,世代流传。平遥人认为,尹吉甫就是建城之祖。城里有尹吉甫庙。城外有尹吉甫衣冠冢。东城墙上的大平台,被称为尹吉甫点将台。《诗经·小雅·六月》载:“薄伐猃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是对尹吉甫率军北伐的赞颂,也是关于太原最早的历史记载。太者,大也。北伐后,还是回到平遥驻扎。出征的地方叫尹村,回师的地方叫尹回。尹村、尹回村,至今尚在。老早前,城里有座书院,叫卿士书院。书院早没了,但那条街还叫书院街。所谓卿士,说的还是尹吉甫。《诗三百》得以流传,据说全靠尹吉甫采风、编纂。《诗经·大雅》中《韩奕》《江汉》《崧高》《烝民》均为其作,为中国传世文献中明记作者最早的诗篇,堪称中华诗祖。

尹吉甫是尹姓和吉姓共同的始祖。平遥姓尹姓吉的,当然都是尹吉甫的后代。其他姓氏,有多少是追随尹吉甫来到平遥,世代繁衍,不得而知。《史记》云:“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川成都府因此得名,但平遥却是个小地方,虽然曾经叫过一段中都县的名字,但终究未能成都。城南边的落邑古村,其村名应该是来之聚落成邑之意。或者,平遥最早的先民,不是尧率领的兵士,而是尹吉甫统率的大军,也未可知。年代都太久远了,就是想仔细考证,也难寻依凭。平遥人总觉着自己和别的地方的人有些不同,总想着在先祖留下的血脉里,找寻些理由。大概好多地方的人,都是这样吧?

驰名久远的平遥牛肉原本是骆驼肉

现今依然留存的平遥城,是明朝洪武年间筑成的。

《左传》说,山西表里山河。外有大河,内有高山。太行东踞,吕梁西耸。古称山右河东。因地理封闭,元末战乱,少有波及。承平日久,先祖旺盛地传递香火的能力,就成灾了。史书上说,平遥地狭人稠,再也养不活越来越繁茂的子孙。从明代开始,就不断有人扔下从祖宗那里传承来的锄头,腰里别上秤杆,怀里揣着秤砣,在心上人走西口悠扬凄切的歌声里,离开家乡,离开祖祖辈辈辛勤耕种的土地,走北闯南,东奔西走,闯出一条新的活路。

明代开中制,山西商人利用得最好。为驻守长城沿线的边镇,筹措、输送所需要的粮草物资,换回朝廷颁发的盐引,即食盐专卖许可,再转赴全国各地,收盐、贩盐。盐商,那可是大买卖人。与北面蒙古人互市的时候,游牧民族所需要的中原物产,北方的皮毛药材,也全靠山西商人来回奔波倒腾。山西地势狭长,南连中原,北接边镇,东去齐鲁,西往西域,本来就是东西南北间的重要商路。在一代代背井离乡的山西人的努力下,更把商路拓展,南到江浙、闽广,北至外蒙古、罗刹。全因商人的努力,山西号称海内最富。

一代代晋商的队伍里,平遥人当然是主力。本地特产平遥牛肉就是明证。现如今,已很少有人知道,驰名久远的平遥牛肉原本是骆驼肉。南来北往的商路上,奔走的是山西商人,运送物资的,是一长串一长串的驼队。南方还好,有水路可资利用,从山西再往北,就只能靠骆驼了。平遥商人买卖做得大,驼队自然就多。每年都得处理大量退役的老骆驼,更别说骆驼本身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特产。不是中原的物产,骆驼肉也不好吃,纤维粗,咬不动,尤其是老骆驼。聪明的平遥人,就在做法上想办法,把杀好的骆驼肉先腌起来,腌好几天,再卤再煮,就好吃了。色泽红润,绵香可口。骆驼肉不好卖,谎称牛肉,久而久之,竟成特产。牛可是农家的宝,要耕地的,哪里会有那么多耕牛供宰杀呢?也就是商路断绝之后,没了骆驼,平遥牛肉才真正变成牛肉的。还保留了以前的做法,带动了周边好多地方养牛的营生。

腌骆驼肉做牛肉,要用当地产的土硝盐,和有名的镇江肴肉一个做法。肴肉,本应叫硝肉。平遥牛肉,镇江肴肉,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制作方法上,彼此之间有无传承借鉴?年代久远,无从查考。但镇江另一名产,镇江香醋的历史,远远晚于山西陈醋的说法,应是确凿的。其实,不只是醋,还有酒。全中国所有蒸馏酒的做法,都是从山西传出去的。

山西商人生意越做越大,明清两代,几乎垄断了南北贸易。清道光以后,平遥城第一家票号开起来,附近祁县、太谷县跟着效仿,一家家票号分号,不仅开遍华夏,甚至远赴海外。山西腹地,三个小小的县城,商人独立成帮,号称平祁太帮,把控全国金融。数量庞大的从业人员,奔赴各地水陆码头,一待就是好多年,思乡心切。财力巨大的东家,招揽家乡做醋做酒的老手,分配到各地的分号。山西人离不了醋,大江上下、西南东北都称山西人为老醯儿。醯者,醋也。对醋的嗜好是山西人最鲜明的标志,善酿造也就成为山西的地方特色。酒醋同源,会酿醋,酒也自然做得好。酒是奢侈品,一般人喝不起,可票号里汇兑金银的大买卖,还会在乎一些酿酒的粮食吗?酒主要用来招待大主顾,或者当作给各地大小官员胥吏三节两寿的孝敬。除了大掌柜不受限制,小掌柜和伙计们只有在年节下才能尝尝家乡的美酒,以慰思乡之情。票号里的东家,虽然不从事经营,算盘也打得很精明。雇几个做醋做酒的师傅,花费不了多少,却可以慰藉天南海北的掌柜和伙计,让他们安心地待在异乡,尽心竭力地把各地的金子银子,一船一船、一车一车地运回老家。山西醋,山西酒,结合当地的水土风物,渐成各地特产。

《白银帝国》(2009)剧照。

平遥富了。高大气派的店铺,青石板路上碾轧出的车辙痕迹,至今也是想象昔日繁华的依凭。填不满,拉不完的平遥城,又添上了许多离奇的传说。有传言说,当年闯王李自成打下北京城,大肆掳掠。战败后被清兵追剿,携历年搜刮所得,一路南逃。一口气跑到平遥,歇了几天,清军又至,匆忙间好多好东西都丢到了平遥。有挖坑埋起来的,有丢进井里的,有扔进茅坑的,有藏在房顶上的……传得最多的,是有一个黄金做的马驹儿,和真马驹一样大,丢进了市楼底的水井里。也有传言说,金马驹早就有了,是先有的金马驹,后建的市楼。金马驹是神仙遗落的,用平遥的金马驹,套上介休的金马车,才能去灵石,拉得动让灵石县得名的灵石。越传越玄,有模有样。市楼底的水井,干脆就改名叫金井,历朝历代都有人去挖。另有传言说,平遥之所以富足,不知是哪位神仙,把招财的吉祥鸟落在了平遥。白色的鸟,有人说看见过。至于真假,无人在意,姑妄言之罢了。但真有一个胡同,叫银鹅胡同,就在南大街往北,是一条比大街窄一些的胡同。现在的地图上,写作鹦哥巷,应该是弄错了。平遥话里,鹅通常念成鹅儿,就是鸟儿的意思,和雀儿不一样的鸟。还有传说,靠近西街,曾有一个土台子,名叫凤凰台,说是有凤凰落过。凤凰也是一种鹅儿。

平遥自古富足,走南闯北的平遥人多。生意兴隆,人来货往,商贾辐辏,外来的应该也不少。可奇怪,平遥话,千百年来,一直保留特色,自成体系。与周边各地大为不同。但今天,平遥方言却正在飞速消亡。

原文作者/刘伟波

整合/何也

编辑/张婷

校对/杨利

相关文章:

《平遥话》首发:文学是方言最好的“保鲜剂”08-27

注意,山西这些高速路段通行费调整!08-26

海内外媒体记者探访山西抗战遗址07-26

通商亚太 安全出行 太原市举办外事服务入企业活动07-25

山西临猗农商银行为员工送上“降温良方”07-24

成都:今日天气请查收→07-23

有人竟用AI仿冒寻子成功的“姚一飞妈妈”卖牛肉酱,姚一飞父亲:声音是合成的,不要上当07-03

旅客犯急病 山西空管分局启动应急预案开辟直飞航线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