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城市管理将聚焦“民生”与“颜值”,全方位优化城市环境品质。这是记者从阜阳市城市管理局近日召开的全市“城市管理提升年”工作专题调度会上了解到的。

阜阳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监控平台(资料图)
实施市容市貌整体提升工程
打造10个“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域,以“精”为切入点,以“净”为目标,确保公共空间达到“四无三可见”标准:无积尘、无污渍、无垃圾、无积水,地面见本色、设施见质感、景观见细节。
打造10个“特色街区”,组织城管队员常态化开展“街小管·陪您逛”志愿活动,为市民提供咨询、指引等暖心服务。
建设1座静脉产业园、10处垃圾分类科普站以及N个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形成垃圾分类“1+10+N”全链条生态。
在全市范围内评选100座“示范公厕”,通过智慧环卫平台强化公厕管理,实时显示公厕位置、使用状态和设施信息,方便市民游客查找。
安装环境监测设备,实时监控空气质量、人流量等数据,优化管理效率。
试点20+N个装修垃圾“零污染”小区,阜城三区、阜阳经开区、阜合园区至少指定1处装修垃圾集中处置点,至少选取4个物业小区规范设置装修垃圾临时贮存点,确保装修垃圾违规堆放案件归零,清运及时率达到100%,群众投诉率同比下降80%。
实施城市园林文化品质提升工程
挂牌10个“城市公园打卡地”,结合实际,通过创意设计、科技赋能和场景运营吸引流量,打造“极致视觉+热点IP+强互动社交”的网红地标,让外地游客“必打卡”、在外游子“心心念”,实现生态价值与文化商业价值的共赢。
打造10座“文化口袋公园”,根据场地历史、原址风貌或周边文化特征确定主题,嵌入和表达文化元素。
全面梳理全市现有水系、绿地、历史遗迹等资源,系统评估生态敏感度、文化价值和市民使用便利度。推出10条“滨水生态绿道”,通过企业冠名、“轻商业”参与、开发文创周边等模式,优先新建或提升改造市民呼声高、实施难度低的绿道,实现最小化“生态干扰”,将城市滨水空间转化为兼具生态韧性、文化魅力与经济活力的“城市活力线”。
这是5月5日拍摄的阜阳城南新区城市景观。画面中,双清湾水域平静开阔,波光粼粼。岸边,现代感十足的建筑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独特的城市风景画,生动展现阜城城水相融、生态宜居的魅力。全媒体记者 徐丹丹 摄
实施城市管理智能化提升工程
探索智能化采集新模式,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优化案件采集,逐步汇聚城市运行管理服务数字资源,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提升城市运管服平台效能。
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应用场景向城市水环境拓展,进一步扩大县城覆盖范围,完善省、市、县三级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一张网,提升安全隐患及时预警和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将共享单车北斗信号接入监管平台,实现车辆分布状态实时监控、活跃度分析、淤积预警、停放站点管理和企业超投监测等功能,健全共享单车监管平台运行。
实施群众满意度提升工程
设置100个“潮汐摊区”,按照“主次干道控制、小街巷规范”原则,科学选点布局并确定经营时间段,设置一批“潮汐摊区”。鼓励“潮汐摊区”多层次发展,探索与文旅融合新路子,打造正能量的“网红热点”。
打造10个“城市港湾”,结合公园游园、户外驿站、便民服务点等现有资源,注重休憩遮阳、共享体验、信息咨询、应急救助和人文关怀的功能融合,策划日常流量、夜间经济、事件营销,探索商业反哺和社群共建,努力打造“一站式”复合型城市公共空间。通过设置无人售卖机、直饮水机、共享设备租借柜、快递寄存、电子导览屏等基础设施,展现“城市港湾”便民的核心功能。
设立10个城管服务站,在群众家门口听取群众意见、解决群众诉求,打造城管执法的前沿阵地。
试点10个“城市管家”信访工作室,动员城管部门党员志愿者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探索退红空间管理新模式,科学划分退红空间功能,运用花箱、石墩、绿化等隔离措施,将空间根据需求划分为步行区域、停车区域、休憩区域,并引入立体化景观体系,提升空间美感。
实施城市建设项目提升工程
聚焦持续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2025年,全市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8万吨/日,更新改造城市污水管网530公里以上,新建污水管网13公里,动态排查整治并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持续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
大力推进源头减排、管渠、泵站、河湖蓄排等项目建设,2025年更新改造城市雨水管网75公里以上。
优化城市排水分区,整治连通城市河湖水系,持续巩固城市易涝点整治成果,做好汛前检查维护、汛中预警处置、汛后复盘提升,切实增强城市安全韧性。
全媒体记者 李一晴 通讯员 陈俊/文 全媒体记者 徐丹丹/摄
相关文章:
石狮多个景区接待游客数突破10万人次05-07
出游热情高涨 假日市场兴旺05-07
少年志愿者中英双语解说松江地标 千年文化注入年轻态表达05-06